房县多数企业「降本」之后的结果就是「减效」

下行周期下,「降本增效」成了很多企业运营的核心思维。但据我观察,多数企业「降本」之后的结果就是「减效」,进入负反馈循环。

砍原料、砍营销、砍人工、砍服务…… 如果有哪个成本支出的环节不影响客户敏感度和消费反馈的话,那么这笔钱早就被省下了,而不是发现利润下降的时候再省。

也不是没有能做到既省钱还能赚钱的,但往往需要技术上的革新,也就是先投入研发成本。而那些愿意走在技术革新前沿投入研发的,往往又是那些无需在眼前紧巴巴过日子控着成本的实力雄厚的企业。也就是「先增本 - 后降本 - 再增效」,和直接的降本增效还是有一定差别。

商业运作的最根本逻辑是以利润为导向,如果直接降本的同时还能增效,那么无论哪个时期,正常的企业都会不遗余力地这么做,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
说来残酷,无论哪种周期,资本的增长总是偏向于更愿意押入更多赌注(成本)的主体,只是回报的概率区别罢了。

目前的情况是,很多企业身处一个决策平衡的危机点,发现既无本可降,也无效可增。因此「降本增效」成了一个悖论,或者说,一句废话。